|
5月30日,在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人們在比什凱克國立大學舉行的“粽香傳情·共慶端陽”端午民俗節上品嘗粽子. 羅 曼攝(新華社發) |
|
5月29日,中國—中亞國際人文旅游專列由陜西西安始發,一路向西開往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 曹 欣攝(人民圖片) |
|
5月31日,學生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的魯班工坊內學習。 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攝 |
中國與中亞國家山水相連,友好交往源遠流長。多年來,中國同中亞國家人民賡續千年友好,在教育、文化、衛生、旅游、地方交往等領域合作碩果累累,構建起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大格局。
作為民間交往的重要力量,華僑華人活躍在中國與中亞國家的人文交流合作中,見證并書寫著一個個相知相親、互融互通的動人故事。
“我為我的學生們自豪,他們是中哈合作不斷向前的重要動力源”
前不久,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霍爾果斯片區迎來了30名哈薩克斯坦實習生。在3個月的時間里,他們將深入跨境電商運營、數字營銷等崗位,由企業導師進行一對一指導,參與真實業務場景,全面對接中資企業海外業務需求,實習內容可謂“干貨滿滿”。這批實習生來自哈薩克斯坦國際哈中語言學院,經“中文+跨境電商”“中文+國際貿易”等定制化課程系統培訓,具備較強的漢語溝通能力及專業技能。
國際哈中語言學院創辦于2007年,是哈薩克斯坦教育部批準的一所民辦高職院校。該校創辦人兼校長,是來自中國新疆的馬木爾吾勒·塔拉哈特。他1982年畢業于新疆大學,后留校任教10年,于1992年來到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定居。
“我校主打‘中文+職業技能’培養模式,積極推動產教融合,致力于為中哈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培養更多復合型人才。”馬木爾吾勒·塔拉哈特說。
近年來,隨著中哈共建“一帶一路”深入推進,兩國在旅游、貿易、物流、跨境電商、清潔能源、數字經濟等領域不斷拓展合作空間,中歐班列暢通,魯班工坊落地,讓馬木爾吾勒·塔拉哈特看到了更多機遇。
“職業教育是中哈人文合作的重要領域之一。”馬木爾吾勒·塔拉哈特說,“中哈兩國企業對雙語技術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學校在堅持辦好中文教育的同時,增設物流、電商等多個特色專業。同時,我們與中國多所職業院校及高等院校建立合作關系,開展聯合培養。哈薩克斯坦學生在我校學習中文后,可選擇到中國繼續學習專業技能,之后再到中國企業實習,鍛煉實踐能力。”
在跨境而建的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隨處可見中哈兩國的客商和游客,這里已經成為中哈兩國經貿往來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平臺。近日,國際哈中語言學院創業孵化基地在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揭牌。“該基地將打造集技能培訓、創業孵化、就業對接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促進中亞本土化人才培養與中資企業海外人才需求的對接。”馬木爾吾勒·塔拉哈特說。
自建校至今,國際哈中語言學院已累計培養上萬名人才。許多學生進入當地中資企業或哈方企業及機構駐中國代表處工作。“我為我的學生們自豪,他們是中哈合作不斷向前的重要動力源。”馬木爾吾勒·塔拉哈特說。
“期待更多中國游客能深度感受中亞文化魅力,也讓中亞人民看見一個文明開放的中國”
春夏之際,中亞大地一片生機盎然。這段時間,烏茲別克斯坦絲路文化旅行社總經理胡峰格外忙碌。正值中亞旅游旺季,他和同事們接待了不少來自中國的旅游團。“隨著中國與中亞國家各領域合作深入發展,中國人對中亞近鄰的了解越來越多。中亞國家成為備受中國游客青睞的‘小眾’旅游目的地。”他說
最近,又有好消息傳來。5月29日,中國—中亞國際人文旅游專列(西安—阿拉木圖段)從陜西西安首發開行;6月1日,中國與烏茲別克斯坦互免簽證協定正式生效。“目前,中國許多城市都開通了可直飛中亞國家的航班。交通便捷,免簽政策落地,將帶動中亞旅游熱繼續升溫。”胡峰說。
目前,胡峰主要在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開展旅游業務。他觀察到,“很多中國企業借著共建‘一帶一路’契機來中亞尋找合作機會,帶動了中亞的商務旅游。普通游客則懷揣好奇心理,希望到中亞‘探秘’。在景點選擇上,中國游客對絲路文化遺產興趣濃厚。”
基礎設施相對落后,是困擾中亞國家旅游業發展的一大瓶頸。近年來,在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下,中方積極參與中亞各國基礎設施建設,幫助改善當地交通狀況、旅游服務能力。在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中國企業參與建設的國際會展中心、酒店和商業街等旅游與商業綜合體項目,助力提升撒馬爾罕的游客接待能力和旅游市場知名度。
“導游資源短缺也是一大難題。”胡峰說,“我們正努力從當地優秀漢語人才中培養‘深度講解型’導游,不僅要會說中文,還要懂絲路歷史及中國與中亞國家的文化關聯。”
在行程設計上,胡峰堅持“先體驗再推廣”。他親自走過每條線路,確保體驗感。“比如塔吉克斯坦的帕米爾高原線路,既要兼顧自然風光,也要融入波斯文化元素;烏茲別克斯坦的歷史名城游,則要串聯起文明交流的歷史脈絡。”他說。
旅游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中國游客對中亞的絲路遺跡充滿興趣,而中亞民眾也通過游客了解中國。”胡峰提到,烏中互免簽證后,已有不少當地商人、游客通過新疆進入中國,“在日前舉辦的新疆國際旅行商大會上,我們與中國同行探討‘中亞—新疆聯程游’,比如從喀什到撒馬爾罕,串聯絲路沿線遺產,讓各國游客都能感受文化交融之美。”
文化交流需要相互尊重。每次帶團,胡峰都會提醒游客“尊重當地文化習俗”。“旅游不是單方面的‘打卡’,而是像‘做客’一樣,帶著禮貌與理解,才能真正促進民心相通。”他說,“期待更多中國游客能深度感受中亞文化魅力,也讓中亞人民看見一個文明開放的中國。”
“這和我們的庫姆孜琴弦一樣,都是用生命在舞蹈”
在福建泉州的一場非遺文化體驗活動上,吉爾吉斯斯坦女孩別尕依姆小心翼翼地接過提線木偶的絲線。在當地木偶戲傳承人的指導下,她嘗試操控“小沙彌”完成“舉缽化緣”的動作。“這和我們的庫姆孜琴弦一樣,都是用生命在舞蹈!”第一次接觸木偶戲的別尕依姆興奮地說。
這一幕,令吉爾吉斯斯坦中亞福建總商會理事長黃小榕久久難忘。“我曾組織中亞國家青少年到福建省參加研學活動,學生們對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說,一位吉爾吉斯斯坦營員曾說,真正的文化交流不是展示櫥窗里的展品,而是讓不同的生命故事在碰撞中綻放新的光芒。“這種發自內心的感悟,正是兩國人民越走越近、越走越親的真實寫照”。
在吉爾吉斯斯坦生活工作多年,黃小榕活躍在中吉各領域交流合作中。“隨著兩國合作深入發展,當地民眾對中國的認知發生明顯轉變,中國不再是‘遙遠的東方大國’,而是‘可觸摸的發展伙伴’。”他說。
近年來,從打造綠色能源合作新亮點,深化醫療、教育、文化交流,到推進中國—中亞交通走廊等互聯互通建設……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給吉爾吉斯斯坦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祉,成為促進中吉民心相通的橋梁與紐帶。對此,黃小榕有直觀感受。
2024年5月,黃小榕受邀參加吉爾吉斯斯坦奧什國立大學85周年校慶系列活動。他驚喜地發現,“大多數交流者能準確說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內容,許多學生還表示,‘希望學好中文,進入當地中資企業工作’。”
華僑華人也面臨更多機遇。“我所在的廈門金名節能科技有限公司與奧什國立大學開展合作,在吉爾吉斯斯坦奧什州和烏茲別克斯坦安集延州推進廢物回收發電項目落地,未來可擴展至光伏電站建設和能源管理系統開發。”黃小榕說。
隨著中吉關系提升為新時代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黃小榕對兩國合作前景更有信心。他表示,未來,將繼續推動綠色能源項目在中亞地區的落地,通過“技術輸出—產業培育—標準制定”的模式,助力當地實現綠色轉型。“我相信,人文交流與務實合作的良性互動,將為中吉關系發展注入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