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80年前那場事關全人類前途命運的戰爭中,中國作為亞洲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做出了決定性貢獻。然而,一直以來,西方中心論主導下的二戰史觀,卻嚴重忽視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與作用。近年來,歪曲二戰歷史、否定二戰成果的思潮更是愈演愈烈。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在80年前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華僑不僅全力援助祖國抗戰,也為居住地的反法西斯戰爭貢獻良多。今天,用正確的二戰史觀重新審視海外華僑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貢獻與地位,不僅具有學術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不揣淺陋,擬就這一問題進行初步分析,以就教于大方之家。本文首先從華僑史視野、抗戰史視野、國際視野等多重視野重新審視海外華僑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與貢獻,然后從雙向視角思考分析海外華僑與二戰的關系,最后就拓展海外華僑與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研究提出幾點建議。
一、多重視野下海外華僑在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與貢獻
(一)海外華僑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與貢獻
眾所周知,抗日戰爭是全體中華民族的解放戰爭,海外華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為抗戰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如何更加客觀全面地看待華僑在抗戰中的地位與作用,還有必要從不同的視角進行審視。
1.華僑史視野下華僑的地位與貢獻
縱觀華僑與抗戰研究,華僑對祖國抗戰的支援與貢獻最受關注,研究成果也最為豐富。長期以來,學者通過挖掘、梳理各種數據資料,勾勒出華僑援助祖國抗戰的“實景圖”。在經濟上,他們通過大量捐款和捐助軍需物資和民生用品、購買公債、巨額僑匯、回國投資、抵制日貨等方式,全力支援抗戰。比如,1937—1945年,華僑捐款總數超過13.2億元國幣;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向國內外發行了總額達30億元國幣的各類公債,1939—1942年,海外華僑購買公債就達11億元國幣,占比超過國民政府發行公債總額的三分之一;抗戰時期僑匯數量增幅巨大,1937—1945年,僑匯收入合計達95.74億元國幣。在人力上,他們不遠萬里回國參戰,投身抗戰第一線。在政治上,他們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力量,在維護與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同時,他們在海外進行積極輿論宣傳,在爭取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戰的理解、同情與支持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華僑史視角來看,學界一致認為,華僑的抗日救亡運動是華僑史上最偉大的愛國運動。比如,有學者提出,“海外華僑抗日救亡運動是我國全民族抗戰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其運動之深入,群眾之廣泛,愛國之熱烈和對祖國的貢獻之巨大,實為華僑歷史所未有。”“海外華僑對抗戰貢獻巨大,超過華僑對祖國任何一次革命運動的支援。”還有一個觀點也是學界的共識,即抗日戰爭時期,華僑掀起了第二次愛國高潮。華僑史學界認為,華僑在歷史上有兩次愛國高潮。辛亥革命時期,他們從各方面支持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孫中山高度贊譽“華僑乃革命之母”。因此,辛亥革命時期華僑掀起了第一次愛國高潮。抗戰時期,海外華僑以空前的規模組織起來、行動起來,全方位支援祖國抗戰,掀起了第二次愛國高潮。
2.抗戰史視野下華僑的地位與貢獻
海外華僑為支援祖國抗戰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是自抗戰勝利以來得到普遍認可的、不容置疑的評價。但是,這個評價比較籠統。海外華僑對抗戰的貢獻,還需要從性質上將其具象化。
有學者提出,海外華僑在精神上筑起了抗日救國的長城,聚成了打擊日本帝國主義的海外戰線。也有學者提出,全面抗戰時期,除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外,世界各地的華僑還開辟了一個范圍更為廣大的“海外戰場”,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學者提出,華僑在抗戰中發揮了國內同胞難以替代的作用。海外華僑利用自身的特殊優勢,根據自身的實際條件,以獨特的方式投身到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抗戰洪流之中,為抗戰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發揮了獨特作用。這些重要觀點還未引起學界以及各界的充分關注和重視。
比如,從比較視野下分析華僑在抗戰期間的捐款,有助于我們更加直觀地認識華僑的貢獻。有學者分析了抗戰期間國內民眾、海外華僑以及國際社會捐助中國抗戰的情形。從捐獻數額來看,1932年、1936年、1939年、1944年,國內民眾分別捐獻227.28萬元、156.89萬元、77.65萬元、1.01億元;1932年、1934年、1937年7月—1939年12月、1941年10月—1942年、1944年,海外華僑分別捐獻488.51萬元、9.54萬元、2.11億元、157.99萬元、1318.61萬元。雖然這些數字只是一個局部和側面,但從中也直觀反映出,抗戰時期人數只有1000萬人左右的海外華僑,與國內民眾同呼吸共命運,為共同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所做出的貢獻。
3.國際視野下華僑的地位與貢獻
海外華僑對中國抗戰的援助從性質上來說是一種國際援助。中國開辟了世界上最早的、持續時間最長的東方反法西斯主戰場,在漫長而艱苦的抗戰中,中國人民長期在孤軍奮戰,孤立無援。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變后日軍突襲新加坡,向英國開戰,陳嘉庚聞訊,“于是心中無限欣慰。欣慰者何,我大中華民國對敵抗戰不孤,而最后勝利決可屬我也?!标惣胃男穆暿呛M馊A僑始終心系祖國,關心祖國前途命運,并且自始至終全力支援祖國抗戰的生動寫照。
(1)華僑經濟援助的意義
有學者認為,與蘇聯一樣,中國進行的戰爭是抵御帝國主義侵略的防御戰爭。但與蘇聯不同,中國僅僅獲得了少量租借援助,中國進行的是一場非機械化戰爭。因此,從國際援助視野來看,海外華僑對中國抗戰的援助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占有重要地位。
關于外國政府對華的資金援助,陳嘉庚也有記載與分析。據他的分析,全面抗戰爆發后的三四年間,蘇聯借助中國價值3億美元的軍火,英國借款500萬英鎊維持國幣基金,美國借助4500萬美元物資。此外,再沒有其他現金資助。就國際民間捐助而言,有學者進行了統計分析。比如,1938—1945年,英國民間捐款達213.40萬英鎊、國幣1.03億元及大量物資。再如,從1939年4月至1941年11月,保衛中國同盟收到的現款有國幣81.09萬元、港幣18.56萬元、美元5.44萬元等多種外幣以及X光機、顯微鏡等大量物資。從1941年到1946年8月底,保衛中國同盟通過美國援華會得到撥款158.83萬美元、國幣4.39億元。
關于僑匯的作用,陳嘉庚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全面抗戰初期的僑匯發揮了政府紙幣基金的作用。自七七事變至1940年的三年半中,國民政府先后發行了30多億元公債,除了首次向民間募債外,完全依靠政府銀行。而政府銀行之所以有此能力,正是因為有巨額華僑匯款可作為紙幣基金。按當時世界銀行公例,有1元基金,即可發行4元紙幣。他以1939年為例進行了分析。1939年,全年的軍費為18億元國幣,同年,華僑匯入僑匯11億元國幣。華僑的匯款均為現金,如果政府以11億元現金,存中外銀行做紙幣基金,便可發行44億紙幣。僑匯在彌補軍費、政費等方面的作用十分顯著。陳嘉庚當時的分析今天仍有啟發意義。
(2)華僑政治聲援的意義
除了經濟方面的重要貢獻外,海外華僑對抗戰的政治聲援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海外華僑的政治聲援具有兩個維度。從國內視角來看,海外華僑以其獨特的地位和話語平臺,從國家團結統一、民族獨立解放的高度,為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揮了積極作用。從國際視角來看,海外華僑在海外的輿論宣傳發揮了政治聲援作用。比如,美國華僑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國民外交,揭露和駁斥日本在美的虛假宣傳,在爭取美國政府與民眾對中國抗戰事業的理解、同情與支持,爭取美國對中國抗戰的援助等方面都發揮了獨特作用。海外華僑在輿論上對抗戰的支援,“是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貢獻”。
(二)海外華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外華僑支援中國的抗戰就是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另一方面,隨著歐洲戰場的開辟、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等戰爭局勢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國家卷入戰爭,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華僑也投身到當地的反法西斯戰爭中,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獨特力量。
1.東南亞華僑的反法西斯武裝斗爭
東南亞是海外華僑的主要聚居地。東南亞華僑反法西斯活動有一個鮮明的分界線,即以1941年珍珠港事變為界。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主要是全力支援中國的抗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東南亞各地相繼淪陷成為戰場,東南亞華僑直接參與到反法西斯的第一線。他們與當地民族相互合作,互相支援,結成了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在僑居地展開了艱苦卓絕的反法西斯斗爭。
東南亞華僑的武裝斗爭最為引人注目。周南京對此進行了詳細分析。根據他的分析,東南亞華僑的抗日武裝斗爭有幾個特點:第一,馬來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西加里曼丹)華僑的抗日武裝斗爭,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第二,各方都組織了抗日武裝力量。如馬來亞華僑的抗日武裝隊伍主要是馬來亞共產黨領導的馬來亞人民抗日軍,由中國國民政府和英國政府共同組成的特種部隊一三六部隊,國民黨馬來亞支部領導的華僑抗日軍以及許多華僑自發組織的抗日武裝。第三,地下抗日斗爭最為普遍。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華僑都建立了秘密抗日組織。
也有一些學者進行了個案研究。比如,菲律賓華僑抗日游擊支隊(簡稱“華支”)在菲律賓人民和進步力量以及盟軍的支持下,運用中共領導下的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思想和組織形式,在日軍占領菲律賓期間與之進行了英勇的斗爭。在3年零6個月時間里,華支對日作戰260余次,殲敵2020余人。華支建軍時僅有52人,全盛時也不過700余人。又如,許多越南華僑參加“越盟”組織,與當地各族民眾聯合抗日,華僑參加或組建的抗日武裝組織隊伍有數十支。越南華僑為僑居國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反對法西斯主義、捍衛人類尊嚴正義做出了寶貴奉獻。
東南亞華僑在二戰中的地位與作用應重新審視。有學者指出,“東南亞華僑的抗日斗爭與中國的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相結合,有力地配合了祖國抗戰和盟軍在東南亞戰場上的對日作戰和反攻,直接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組成部分······對東南亞華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地位和作用,應做出公正的評價。讓它們在中國華僑華人史、東南亞歷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斗爭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2.其他地區華僑的反法西斯斗爭
世界各地的華僑以各自的方式投身反法西斯的行列。如北美、大洋洲等地的華僑或參軍服役,直接奔赴戰場;或在后方積極生產,提供后勤服務。關于美國、加拿大等國華僑華人參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已有不少研究,在此不再贅述。僅略舉澳大利亞與新西蘭兩例說明。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大批澳大利亞華裔青年踴躍參軍,與澳大利亞士兵并肩戰斗,還有大批華人海員和華工隨軍服役。新西蘭華人以多種方式支援僑居地的反法西斯戰爭。他們籌款慰問在歐洲和非洲作戰的新西蘭陸軍。他們踴躍參軍服役,有不少人獻出了生命;還有部分華人參加了地方自衛隊、救護隊,與當地人民并肩作戰。新西蘭華人還積極響應當地政府的《蔬菜供應》號召,駐新西蘭美軍果蔬需求的70%以上由華人菜農供應,有力支持盟軍反攻作戰。
總之,應該將華僑支援中國抗戰及其在僑居地的反法西斯斗爭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視野之下進行審視。從這個視野來審視華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與作用的研究還不多。廖小健是為數不多的將華僑支援中國抗戰及其在僑居地的反法西斯斗爭,明確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框架下進行研究的學者。她以太平洋戰爭為界,分析了兩個不同階段東南亞和美洲華僑支援祖國抗戰及其在僑居地反法西斯的活動與貢獻,體現了宏大的世界視野。
二、雙向視角下海外華僑與二戰關系的審視
作為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大浩劫、大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華僑同樣造成了生命財產等方面的巨大損失,給華僑社會的發展帶來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然而,迄今為止,就華僑與二戰的關系,已有研究大多立足于華僑的貢獻這一單向視角,對于戰爭中華僑的悲慘處境、戰爭給華僑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以及戰爭給華僑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則關注不多。有必要從雙向視角審視和思考華僑與二戰的關系。
(一)戰爭中華僑的處境
二戰期間,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華僑隨著僑居地卷入戰爭也直接處于戰爭狀態,遭受了戰爭的沖擊,大多數華僑原本艱難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歐洲是二戰的西方主戰場。二戰期間,留居歐洲的華僑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下艱難求存。東南亞淪陷后,作為“敵國”的僑民,東南亞華僑首當其沖,遭到日軍的瘋狂報復。他們在經濟上慘遭日軍的掠奪,很多華僑更是慘遭日軍殺害。戰爭導致的物價上漲、與國內家人長時間的失聯和經濟的拮據、戰爭中的死里逃生,戰爭環境下很多華僑的生活陷入絕境。很多華僑成為難民,被迫回國避難。此外,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僑匯急速減少甚至中斷,依賴僑匯的僑眷生活越來越貧困,有的甚至走上了絕路??箲鹌陂g的在日華僑,其處境尤為特殊和艱難。作為“敵國”僑民,他們不僅得不到祖國政府的保護,汪偽傀儡政權反而助紂為虐地成為日本的幫兇,華僑的權益任由侵犯,生計困窘、生活維艱。日本軍國主義者對旅日華僑進行種種迫害,包括摧殘社團、危害人身安全、打擊華僑經濟和劫掠華僑財富等等。華僑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
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還不算多。值得注意的是,華僑華人中的有識之士,也在為銘記這段歷史而努力。比如,馬來西亞紀實文學作家、資深媒體人蕭依釗策劃了“日軍鐵蹄蹂躪下幸存者口述歷史”采集工作,旨在讓后人銘記這段血淚史,不讓軍國主義的暴行和受難者的血淚冤屈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參與此項工作的記者在馬來西亞各地走訪了近150位年過八旬的幸存者,并整理記述了其中120位的回憶錄。最后,以《走過日據——120位幸存者的泣血記憶》結集出版。該書記錄的日軍對華僑犯下的罄竹難書的暴行,幾十年后仍然讓人不忍卒讀。
因此,有學者呼吁,要改變長期以來的以中國為中心的研究視角,從海外華僑立場出發,關注戰爭對他們的沖擊與影響,理解他們在動蕩的時局中的立場與選擇。
(二)華僑在戰爭中遭受的生命財產損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外華僑同樣遭受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然而,這方面的研究還不多,僅有少數研究關注這一問題。比如,有估計認為,僅東南亞華僑被殺害的人數至少有60萬人以上。有學者認為,在日本占領期間,被日本占領軍殺害的東南亞華僑約20余萬人;東南亞華僑財產損失總額達20多億美元。還有數據顯示,到1943年日軍占領整個東南亞,華僑青年失蹤者有15萬人,失業者150萬人,乞食無依者有200萬人以上,財產損失有200多億元?!皳煌耆y計,整個大戰期間,華人海員因擔任盟國海上運輸而不幸遇難者,多達7000人以上?!?/p>
關于華僑在二戰中的生命財產損失,日本投降后,陳嘉庚出于維護華僑利益之目的,很有遠見地及時組織調查委員會,調查敵寇占領期間華僑所受生命財產的損失,作為向日本政府索賠及證明日軍暴行的資料。各地征集的材料匯編成《大戰與南僑》一書,成為戰時東南亞華僑損失的歷史見證,也是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對華僑犯下滔天罪行的鐵證。然而,有關該書史料的發掘與利用還遠遠不夠。陳嘉庚在《南僑回憶錄》中及時記錄了新加坡華僑生命財產損失的調查結果。書中提到,僅新加坡市內市外被害的華僑就有約5000人;在新加坡“大檢證”中被害的華僑有3299人;遭受日軍酷刑的華僑有393人。財產損失方面,個人損失1178.14萬元叻幣,被迫購買的已成廢紙的日軍用票1.47億元叻幣;商店損失5583.68萬元叻幣,日軍用票2.71億元叻幣。
目前,學界引用較多的是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對東南亞等地的華僑人口傷亡數和財產損失數進行的初步估計,即人口傷亡超過25萬人、財產損失22億多美元。但這一數據并不全面準確。黃曉堅對此進行了專門研究。他綜合各種資料進行統計后指出,抗戰時期海外華僑人口傷亡41.4772萬人,財產損失22.1093856億美元、25.55億元國幣、123.2326萬英鎊、145萬荷蘭盾。這一結論雖然也只是一種估算,但這種嘗試難能可貴。華僑在二戰中的生命財產損失仍然是一個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三)戰爭對華僑社會的影響
抗戰對華僑與祖國關系、與居住地關系以及對華僑社會自身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有些學者注意到了這一現象,但對這一議題的研究還遠遠不夠。
首先,因抗日戰爭“關系國家民族存亡,事體極為重大”(陳嘉庚語)。為了支援抗戰,華僑社會跨越地域、幫派等藩籬,破除內部的各種成見和隔閡,實現了大聯合、大團結。在中華民族危急時刻,海外華僑以國家民族大義為重,團結凝聚在抗日救國的旗幟下。其次,抗戰期間,海外華僑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空前覺醒與高漲,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空前強化。最后,因戰爭中中外關系的變化以及華僑與當地人民并肩抗擊法西斯,得到了僑居地政府和社會的認可與接納,他們在當地的地位得到了改善與提高。比如,戰時因中美成為同盟國,美國于1943年廢除已實行60年之久的《排華法案》,允許包括華工在內的華人入境和入籍美國;1945年年底又通過《戰時新娘法》,允許參加過美國軍隊的華人將妻兒接到美國定居。從根本上改變了美國華僑的法律地位與社會結構。再如,抗戰期間,新西蘭政府放寬了中國移民政策,使得華僑家眷以難民身份入境新西蘭并獲得永久居留權,改變了新西蘭華僑以男性為主的人口結構,開啟了華僑社會的家庭時代和落地生根的時代。同樣地,共同抗戰使菲律賓華僑加強了團結與合作,內部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共同抗擊日軍侵略使華僑贏得了菲律賓人民的尊敬與贊揚,社會地位得到了提高。因此,華僑與抗日戰爭的歷史,不僅是一部感人的愛國史,也是一部當地華僑社會的成長和演變史。
總之,就華僑與抗戰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而言,它不只是一部愛國史、貢獻史,也是一部苦難史、奮斗史、變遷史。從華僑主體視角、從雙向視角來重新審視、理解華僑與抗戰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關系,十分必要。
三、拓展華僑與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研究的建議
海外華僑不僅是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力量,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獨特貢獻。加強與拓展華僑與抗戰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研究,可以為糾正以西方為中心的二戰史觀提供參考借鑒。
(一)陳嘉庚“學術遺產”的挖掘
陳嘉庚是著名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一生愛國、一生創業、一生興學。毛澤東贊譽他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2014年10月,在陳嘉庚誕辰14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廈門市集美校友總會回信中提出要弘揚“嘉庚精神”。有關陳嘉庚先生的光輝一生以及嘉庚精神,長期以來學界已經積累了豐富成果。然而,陳嘉庚在記錄和保存歷史方面做出的貢獻還缺少關注與研究??梢哉f,陳嘉庚給后人留下了豐富的學術遺產。比如,他在避難爪哇期間寫下的《南僑回憶錄》,日本投降后陳嘉庚組織調查華僑所受生命財產損失而編成的《大戰與南僑》,1949年回國參加新政協前出版發行的《陳嘉庚言論集》以及1949年回國后撰寫的《新中國觀感集》等,都具有重要而獨特的史料價值。其中,《南僑回憶錄》和《大戰與南僑》是關于華僑與抗戰的重要史料。
《南僑回憶錄》記錄了華僑支援抗戰的歷史和抗戰期間陳嘉庚回國考察的見聞,1946年出版后成為暢銷書,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赌蟽S回憶錄》作為真實、客觀紀錄華僑支援祖國抗戰的珍貴史料,成為有關華僑與抗戰研究的重要資料來源之一。在《南僑回憶錄》“弁言”中,陳嘉庚明確表示:“此回憶錄蓋原為紀念華僑參加抗敵而作?!睘槭裁匆貏e為華僑留此紀錄?他擔心不只時人不知曉華僑對抗戰的貢獻,后人更會以為華僑在國難當頭時“不思回國報效,尚在海外逍遙也”。《南僑回憶錄》初次印行近80年來,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版本重印,成為有關華僑與抗戰研究重要的參考資料。綜觀有關華僑與抗戰的研究成果,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對《南僑回憶錄》的引用都很多。歷史充分證明了陳嘉庚的先見之明及其為華僑代言的愛僑之心。
《南僑回憶錄》不只是陳嘉庚的個人回憶錄,更是海外華僑的群體記憶;不只是個人史料,更是抗戰史、華僑史等宏觀歷史記錄;不只是經濟史史料,更是政治史、社會史等史料;不只是傳記,更具有信史、正史性質。從時間上看,該書是在戰爭還未結束就完成的,可說是“鮮活”的歷史紀錄。陳嘉庚具有敏銳的政治眼光與大局觀,對事物的觀察、對時局的判斷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陳嘉庚對是非的判斷出于國家民族大義,而非個人小我,不會因私廢公,立場公正客觀。作為南僑總會主席,他是華僑抗戰的組織者、領導者、策劃者、行動者,所言所述都是親歷親為的經歷,而非道聽途說的傳聞。正如他在《南僑回憶錄》中所言:“余忝任南僑總會主席,所居新加坡為南洋最重要商埠,且曾回國慰勞,對國內政府及戰區官長多有接觸,對南洋各屬僑胞籌款會,更有往來,所以知之甚稔。”《南僑回憶錄》的史料價值與學術價值歷久彌新。
比如,他在弁言中有言:“南洋僑胞雖號稱有一千一百萬人,其中暹僑五百萬人被當地政府壓抑不得公開援助祖國,而各屬僑生約一百萬人則多乏祖國思想。此外,尚有五百萬人之眾,其中殷富僑領不少,如肯努力提倡,義捐及增寄家信,至少可加一倍。然或以領導不力,或袖手旁觀,致成績有限。故祖國雖遭此空前危險關頭,而南洋華僑既眾且富,義捐及私家匯寄,猶未及在洋資產十分之一也?!?/p>
筆者從這段話里至少得到三點啟發:第一,對當時東南亞華僑的人數與構成有了新認識。有關抗戰時期東南亞華僑人數,有800萬人之說,1000萬人之說,1100萬人之說等說法。陳嘉庚印證了1100萬人的說法。其中,泰國華僑人數占了有500萬,幾近一半。這個數字有些出人意料?!皟S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當地出生的華裔有100萬人。這個數字學界關注和引用都不多。第二,華僑支援祖國抗戰面臨著復雜的國際環境。僑居地政府對華僑支援中國抗戰態度的并不一致,泰國華僑面臨著更大壓力。第三,眾所周知,華僑支援祖國抗戰貢獻卓著,陳嘉庚一方面肯定華僑對祖國抗戰的巨大貢獻,另一方面又覺得華僑并未全力支援祖國抗戰。這是他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的。如他所說,熱心社會事務、盡國民職責是他的天性與興趣,他可以做到毀家興難,隨時準備以身殉國。所以,以己度人,覺得華僑都應該多出力支援祖國。這恰好從一個側面體現了陳嘉庚國之大者的風范。
總之,以《南僑回憶錄》為代表的陳嘉庚的學術遺產,是我們深化華僑與抗戰研究、拓展學術視野的獨特而珍貴的學術寶庫。
(二)外文文獻資料和研究成果的借鑒與利用
從目前研究成果來看,有關華僑與抗戰的史料來源主要是當時國內的相關報刊、海外華文報刊以及當時的官方檔案資料。這是合情合理、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海外華僑支援中國抗戰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具有國際意義,他們的貢獻與犧牲得到了僑居地政府和民眾的尊重與肯定。國際社會如何看待與評價這段歷史,值得我們關注與借鑒。比如,德國法西斯在歐洲發起戰爭后,英國對德宣戰。英國駐新加坡總督發起了援英和獻“愛國金”運動,新馬華僑積極響應,在短時間內就為倫敦募捐匯寄了37.5萬英鎊。反德援英運動一直持續到東南亞淪陷。華僑的義舉得到了英方的贊佩與感謝。然而,對這方面情況的關注與研究還很不夠。
有些學者注意到了外文資料的引用。比如,王娟在新西蘭華僑與反法西戰爭的研究中,引用了一些英文文獻資料。新西蘭本地媒體在《我們應該感謝中國人》的報道中寫到:“中國為自己的生存而經過4年余的艱苦抗戰,其堅毅勇敢精神確為我們所欽佩。僑居此間的華人,我們所知道的已經用盡他們的方法與苦心去幫助他們的祖國,他們的愛國精神可敬可仰。他們不但為他們的祖國出力,現在他們并為我們服務。市中心區的E.P.S救傷隊全部由華人負擔,所以我們每個市民,應該多多感謝為我們服務的國際友人。”新西蘭華人學者葉宋曼瑛舉辦過《好樣的外來人——大戰期間新西蘭華人參戰紀實》的英文展覽,生動展現了新西蘭華人在新西蘭軍中服役以及因其功績而得到新西蘭政府和民眾認可與接納的歷史。新西蘭還有一些關于二戰中的華人的英文文獻。
但是,這樣的研究尚不多見。他者視角有助于我們拓展研究視野,深化華僑與抗戰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研究。
(三)加強國際學術交流
從現有資料看,華僑與抗戰研究的國際學術交流還比較滯后。筆者所知,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只舉行過三次較大規模的海峽兩岸及國際學術會議。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與新加坡南洋學會于1987年9月在暨南大學聯合主辦“海外華人與抗日戰爭國際研討會”。1999年8月,中國華僑歷史學會與廣東華僑歷史學會在廣州舉辦了海峽兩岸“華僑與抗日戰爭”學術研討會。在會議研討中,海峽兩岸學者緊緊圍繞會議的主題,就抗戰時期的華僑愛國主義思想、僑務政策、區域及國別華僑抗日活動、華僑抗日團體、群體活動和人物評價六個專題,進行了熱烈討論。此次會議為海峽兩岸僑史學界增進溝通與理解、促進兩岸學術交流搭建了一個新平臺。2015年,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由國務院僑辦政策法規司、暨南大學主辦,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暨南大學出版社承辦的“華僑華人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暨南大學舉行。來自美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以及大陸、臺灣與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近百名學者參加了會議。大會分“海外主要僑居國的華僑華人與二戰”、“華僑華人與中國抗戰”、“抗戰時期華僑華人與民族意識”、“抗戰時期華僑華人的經濟活動”、“華僑華人史料與文獻”等八個專題進行了分組討論。會議將華僑與抗戰置于世界反法西斯視野下,拓展了研究視野,參與學者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國內外學界的一次深度交流。
學術交流對學術研究的促進作用不言而喻。從華僑華人研究的學科發展來看,學術交流特別是國際學術交流的機制化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比如,國內各研究機構每年頻頻舉辦各類會議;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ISSCO)以前三年舉辦一次國際會議,現在每年都舉辦地區會議;世界海外華人研究與文獻收藏機構聯合會會議也在定期舉辦。相比之下,以華僑與抗戰暨反法西斯戰爭為主題的國內國際學術會議還不多見。這也是今后需要拓展的一個方向。
四、結語
80年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全人類共同的經歷和共有的歷史記憶。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外華僑不僅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的獨特力量。從正確的二戰史觀來審視,華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體現。然而,對這段華僑史的研究還有諸多可拓展的空間,需要學界拓展視野,提高站位,更加全面客觀地理解與研究這段歷史,從中獲得更多啟示。此外,這段華僑史的社會知曉度還比較低。雖然主流媒體、僑務部門進行了宣傳,但受眾更多仍局限于僑界。社會各界的知曉度和關注度還不高。因此,亟需創新宣傳方式,充分利用新媒體,在國內外廣泛宣傳華僑在抗戰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貢獻。華僑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這一主題不僅具有學術價值,而且具有現實意義。歷史遠未終結,學術任重道遠。
(摘自:張秀明:《海外華僑與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若干問題再思考》,《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25年第3期。注釋從略,如有需要請參見原文。)







